学术研究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樊良树:开启自然生态减压的时间窗口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樊良树(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     

    发表日期:2017年11月7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休养生息,语出唐代韩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养生息”。“休”,像人止于木下之形,休息;“养”,治疗调养;“生”,发育生长;“息”,生生不息。大意是,动荡战乱后,减轻民众负担,借以恢复元气。

    户口生息甚难,而凋耗甚易。作为战乱后或新建王朝采取的重要国策,休养生息为社会稳定、经济腾飞打下基础。自西汉建立到汉武帝即位的近70年间,西汉王朝“与民休息”,“文景之治”,粲然可观。司马迁说,“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休养生息本是描述轻徭薄赋的政治术语,人们将它用于生态系统的修复保护,可谓汉语使用的创造性转化。“休息—调养—生长—孳息”,休养生息,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为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作为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发挥物质供给、水土涵养、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美化环境等功能。无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还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抑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是中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基座”,也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基本载体。

    民以食为天。算起来,我国告别粮票的历史不过20多年。联合国预测,2050年前后,全球人口将接近100亿,这将使全球的生态系统承受重压。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水资源短缺等因素使得粮食供应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经济全球化时代,粮食调配的回旋余地不宜高估。

    未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只要我们实现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平衡,中国的事情就稳得住。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只能立足国内解决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决定了保障生态安全是中国的永恒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也要基于美丽中国基础上的优良生态产品供给——天蓝、地绿、水清以及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地理样貌。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跃升,为“疲惫”的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减压的时间窗口已经开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同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工程,休养生息,不会立竿见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应抓住资源节约这个牛鼻子,全国一盘棋,通过调整生产结构、退出生产功能、调节生产时序,辅以严格的休养生息措施,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以润物细无声的功夫助推生态修复,恢复其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