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地动态

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成功举办第二十二期“京津冀雾霾治理一体化”学术沙龙暨“华电大讲堂”

    我国生态环境条件先天不足,巨大的人口压力致使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加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加快,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等经济活动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最终导致我国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呈现出日益恶化的趋势。为了让广大师生对生态环境问题有更好的了解以及思考,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于2016年11月29日下午在科学会堂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二期“京津冀雾霾治理一体化”学术沙龙暨 “华电大讲堂”。此次学术沙龙以“生态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基于生态哲学的思考”为主题,邀请了北京邮电大学李全喜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能源基地部分研究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李全喜副教授现为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成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哲学与生态文明研究。近五年来,在相关期刊上发表论文50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相关课题10余项。

    学术沙龙上,李全喜副教授首先用生动的图片展示了空气和水资源污染、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臭氧层空洞、酸雨侵袭以及温室气体等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指出了反思生态环境问题的必要性:一方面,人类的健康生存与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人类的健康生存与持续发展。

    接着,李全喜副教授重点谈到当前反思生态环境问题的三个维度:第一个是从社会学、人口学视角观察,认为环境问题是人口持续膨胀的结果;第二个是从科学技术应用视角出发,认为环境问题是技术失控的结果;第三个则是从政治学、管理学视角审视,认为环境问题是相关制度失范的结果。李全喜副教授据此进一步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并不是某一个学科能够解决的,因此生态哲学应运而生。生态哲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和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旨在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随后,李全喜副教授详细梳理了人与自然关系从史至今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依赖性阶段,人同自然浑然一体,受制于自然;效仿性阶段,人向自然学习经验,效仿生存;对抗性阶段,人妄求做自然的主人,紧张对立;和谐性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从生态哲学维度出发,李全喜副教授认为导致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主体性盲目发挥观念的增强,人类过于发挥主观能动性,肆意破坏生态;二是传统自然价值观念的偏颇,主张以人为主导,自然为我所用;三是异化消费观念的膨胀;四是机械思维观念的制约,人类往往重视个人利益而忽视人和自然的生态利益,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个人与自然的长远利益;五是资源稀缺观念的缺失。

    最后,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李全喜副教授指出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深层次上变革人的思想观念,人类思想观念的生态化是促进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五点具体建议:第一,主体性发挥能动性时遵从一定客观规律,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第二,传统自然价值观念转向生态价值观念,不能把自然价值仅仅归纳为人类的资源,还应赋予它多层面的价值;第三,异化消费观念转向生态消费观念,提倡坚持适度、循环和绿色消费;第四,机械思维观念转向生态思维观念;第五,传统资源观念转向生态资源观念,“开源节流”,把相对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无限的循环利用中去。

    此次学术沙龙,李全喜副教授从生态哲学角度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在场师生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并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与李全喜副教授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一问一答之间,与会师生们收获颇丰。(高瑞笛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