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十四五”规划顺利开局的重要时间节点,同时也是全球应对疫情和气候变化双重挑战的关键时刻。为了研讨国家和北京市能源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国家和北京市能源发展建言献策,提高能源决策研究学术水平,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于2020年12月23日上午在华北电力大学国际交流中心第一会议室举办了第二届北京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高端论坛暨能源基地2020年学术年会。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社科规划办等部门领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清华大学等单位参会代表,能源基地学术委员、研究员等共5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首先举行了开幕致辞和研究员聘任仪式,由能源基地学术委员、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回天治理研究院院长苑英科教授主持。
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华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何书记简要回顾了能源基地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何华书记希望在我国能源低碳化、清洁化转型倍速发展的背景下,能源基地不断提高能源决策研究智库化水平,研究成果更加符合国家和北京市能源发展的战略需求,基地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荣大力在致辞中肯定了能源基地多年来在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指出,北京市社科联将着力推动北京哲社基地智库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关注北京、联系北京、服务北京的中坚力量。荣大力副主席勉励能源基地在当前世界各国围绕“减碳、低碳、零碳以及碳循环利用”展开清洁能源与绿色发展的博弈和竞赛的时代大背景下,坚持研究方向、深耕专业领域、施展学术专长、聚焦首都问题,不断提升自身决策咨询服务能力,为首都能源决策提供更多的专家智力支持。
随后能源基地首席专家谭忠富教授宣读了研究员聘任决定。
基地遴选了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副秘书长何继江,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方工业大学经济法研究所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陈兴华,这两位在学术研究领域富有建树、享有声誉的专家担任基地研究员。何华书记为两位研究员颁发了聘书。
论坛主题演讲环节,由能源基地主任、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伟教授主持。洪涛、周伏秋、何继江、牛东晓、朱彤、陈兴华、张奇、袁家海等八位演讲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分别作了演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洪涛以“中国碳中和的难点、趋势及能源电力的未来——能源消费电气化的视角”为题作了发言。他介绍了碳中和目标的潜在影响、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进程、建设零碳社会以及国际合作中的难点,并基于能源系统的视角从路径、成本、安全等方面阐述了我国脱碳能源转型中的若干争议问题。最后,洪涛主任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电气化的影响因素,并做出未来预判。他强调目前我国亟需通过改革降低制度成本,发挥技术进步效率并引导高效投资,在社会、经济、产业领域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能源消费电气化。
能源基地研究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周伏秋以“低碳电气化发展展望”为题作了发言。他从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介绍了低碳电气化的驱动力与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低碳电气化的七条路径,包括产业轻型化、煤炭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化、能源高效化、清洁化、智慧化、市场化等。最后,周伏秋主任作了低碳电气化2025年发展展望,描绘了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并行的美好愿景。
能源基地研究员、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以“从欧洲能源转型思考中国零碳路线图”为题作了发言。他从灵活性资源、光伏能源、零碳供暖、零碳交通、零碳转型等方面,勾勒了零碳能源系统图景。在发言中,何继江主任结合自己在欧洲能源转型万里行中的大量真实案例和所见所闻,提出了对北京市能源发展和零碳建设的十余条建议。最后,他提出坚定目标、博采众长、集成创新、全民参与等中国能源转型的四项基本原则,表达了推动能源转型、促进社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能源基地学术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教育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牛东晓以“能源互联网中企业价值链智能管理”为题作了发言。他介绍了能源互联网中企业价值面临的问题和能源互联网中企业价值提升的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提出了能源互联网中企业价值提升的新内容、新模式和新平台。牛东晓教授指出,要在个性化定制新模式、客户细分新模式、聚合共赢新模式、可视化实时智能监控与移动终端管理新模式、全信息智能管理新模式基础上,发展以“能源+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价值链”为核心的新技术支撑智能管理新平台,推动企业价值链在能源互联网中的智能管理进程。
能源基地学术委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朱彤以“能源转型:‘大逻辑’与‘小逻辑’”为题作了发言。他提出能源转型相关的现实问题分析与政策制定要区分“大逻辑”与“小逻辑”。方向趋势、能源系统、体制机制等为大逻辑,从本行业出发、本位利益出发为小逻辑,并以电力转型与碳中和为例分析说明了大小逻辑之间的关系。最后,朱彤主任指出目前我国体制建设落后于技术可行性,因此政策和体制是“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转型的最大障碍,而非成本和技术。
能源基地研究员、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兴华以“《能源法(送审稿)》若干问题”为题作了发言。她首先梳理了2006年至今的《能源法》立法过程,并从高层支持、起草部门、立法部门和法学理论等层面分析了《能源法》的立法障碍。接着,陈兴华副秘书长对《能源法(送审稿)》2020版进行了逐章解读,认为尽管最新版送审稿解决了之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但部分关键问题仍有待深入解决。最后,她指出能源法立法意义深远,对能源领域乃至国家发展均具有重大影响,《能源法》的顺利出台亟需各方真正认识到“依法治能源”的内涵。
能源基地学术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管学院副院长张奇教授以“能源数字化转型几个问题的思考”为题作了发言。他首先通过中石油“数字油田”、“数字南网”等能源数字化转型案例介绍了能源数字化转型的进度与影响评价,接着重点讲述了能源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益核算与分析方法,包括美国经济分析局(BEA)核算方法、GDP-B替代指标法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核算方法。最后,张奇教授从社区能源区块链实例入手提出了能源技术数字化转型的市场扩散路径和政策建议。
能源基地研究员、华北电力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袁家海以“碳中和与电力低碳转型”为题作了发言。他首先分析了碳中和的内涵,认为碳中和不仅是将碳约束内生在能源清洁高效发展过程中,更是要求实现社会经济全链式转型升级。其次,他提出了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路径,包括实现超高能效以减轻可再生能源开发压力、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力实现超高能源清洁水平、以电为中心实现超高电气化水平、有效利用碳汇与负碳技术等。最后,袁家海教授指出碳中和要求电力系统深刻转型,在“十四五”期间,煤电装机和电量应达峰,并通过加速发展新能源、加速推进电力新基建,完成电力系统的解构与重塑,实现电力行业深度减排与负排放。
发言结束后,能源基地主任王伟教授作论坛总结,他认为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远见卓识无疑会为北京市“十四五”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智慧力量。相信在专家们的指导下,能源基地会进一步搭建好平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研究、积极探讨,交流经验、集思广益,为更好地推动“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随后能源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进行了年度工作会议,审议了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度工作计划,并就其他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