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科研成果

能源基地研究员袁家海教授研究团队发布研究报告《新冠疫情后的中国电力战略路径抉择:煤电还是电力新基建》

2020年10月21日,能源基地研究员袁家海教授研究团队发布最新报告《新冠疫情后的中国电力战略路径抉择:煤电还是电力新基建》。报告在分析了电力传统基建和电力新基建的发展路径和产业链的基础上,综合比较了电力传统基建和电力新基建对经济和就业、电力供应和能源安全、企业资产质量和经营风险的影响,并提出了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路径。

image.png

报告指出,煤电和主要用来输送煤电的特高压线路属于传统基建,强调在硬件方面的投入,追求数量上的规模效益,是供给侧规模经济而非新时代下要求的供需互联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重发、轻供、不管用”的电力发展理念不仅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无法解决当前及未来长期面临的“电量充裕、电力紧张”的结构性矛盾。

报告认为,电力新基建包括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综合能源服务、配电网和数字电网等,具有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功能。电力新基建与5G、物联网、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的融合,将赋予需求侧响应和节电效率更高的水平,实现电力系统的绿色、安全、高效、智慧发展。

报告在对比了电力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的产业链,以及带来的投资效果与产出后指出,电力传统基建投资取向偏好大型国企,而非民营企业,不足以充分活跃民间投资和拉动就业。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在电力新基建产业具有更高的市场份额,能够充分拉动民间投资,创造就业机会。电力新基建投资对我国实现后疫情时代的经济绿色复苏至关重要。此外,继续大力度部署电力传统基建会导致煤电机组利用率持续走低、效益下滑,增加煤电企业大量资产搁浅风险,同时不利于能源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在电力新基建布局下,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高速发展将成为主导,储能、需求侧管理、气电和灵活性改造后的煤电为系统提供足够的灵活性,配电网的改造和数字电网的建设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由此各方将依据其各自特色分工合作,提高整体效率和效益。

报告认为,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电力行业为助力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六稳”“六保”,应坚定地走电力新基建之路。如果把投在煤电的投资转投到电力新基建上,“十四五”时期非化石能源装机增速可以提高到7.4%,到2025年煤电的装机总量将控制在11.5亿千瓦以内,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能够达到29.5%,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能够达到42.7%,可以更加有序稳步地迈向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50%的目标。

报告还指出,未来应逐步退出落后煤电机组,优先开发可再生能源电力,同时通过配电网和数字电网的建设,实现多能互补,优化配置全国能源资源。煤电应充分发挥其调峰和备用功能,最大限度促进新能源的消纳。应大力发展 “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的跨区消纳模式。同时,煤电的远距离输送应当尽可能减少,传统的“风火光打捆”特高压输送模式,则需明确特高压通道最低利用率和年输送新能源电量最低比例。(何平撰稿)